让.菲利普.拉摩(Jean-PhilippeRameau1683-1764)
在吕利(此人与莫里哀协力合作写过《逼婚》、《喜剧牧歌》、《西西里人》、《唐璜》、《贵人迷》等芭蕾舞剧作,由莫里哀撰写剧本,吕利作曲并编导。)去世近半个世纪后,法国巴洛克风格——特别是“矫饰风格”,终被一位本民族作曲家发扬光大,此人即伟大的让.菲利普.拉摩(Jean-PhilippeRameau1683-1764)。从1745年开始,他就享有“皇室作曲家”的名号。
让.菲利普.拉摩的音乐理论著述奠定了现代和声学的基础。法国歌剧在他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富于表现力。拉摩著有《和声学》(1722年)和《音乐理论的新体系》(1726年)。他的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和声,管弦乐编曲技法变化多样。
拉摩曾在家乡第戎和巴黎担任风琴师,1722年凭借自己的音乐理论崭露头角。拉摩创作的歌剧很多,第一部 《希波吕托斯与阿里奇埃》1733年在巴黎首演。他还作有三部歌剧《双子星座卡斯托尔与波琉刻斯》(1737年)、《达尔达纽斯》(1739年)、《琐罗亚斯德》(1749年);芭蕾舞剧《殷勤的印度人》(1735年);室内乐和50多首拨弦键琴作品。
让.菲利普.拉摩的舞台作品和吕利的舞台作品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他们都十分注重宣叙调的朗诵性以及对节奏精确细腻地处理,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没有十分鲜明的对比,讲究庞大华丽的舞蹈场面,追求音乐对自然的模仿等。但拉摩更多地插入了舞曲的片断,丰富了由吕利所创立的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音乐内涵,增强了剧中曲调、和声、配器的表现力。
当时法国围绕着拉摩的舞台作品发生过“拉摩派”和“吕利派”之争。争论的焦点围绕着拉莫歌剧音乐的新风格。拉摩派的人中有国王路易十五和他的情妇蓬巴杜夫人以及伏尔泰。他们赞赏拉莫的音乐具有“惊人的技巧”。但吕利派的让-雅克.卢梭批评拉莫,说他的歌剧枯燥乏味,背离了法国歌剧的优秀传统,远远比不上意大利喜歌剧。虽然正反方面的评论很多,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法国音乐在拉摩之后又出现断代,直到柏辽兹(Berlioz,1803-1869)诞生,才再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