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使用技巧】古典初烧天书,顾名思意!就是带领那些喜欢音乐,爱玩音乐的读者去更深入的认识音乐以及音乐的创作者,初烧天书,这里我们讲的发烧很泛泛的理解为那些爱玩器材的人们,而初烧,当然就是我们广大读者,喜欢音乐,却不知道如从下手,就是所谓的音乐的初学者。你们喜欢现在的流行天王,同样的也喜欢古典的贝多芬、巴赫,而大家究竟对音乐有多少了解?是否能够理解那些音乐的背景以及这些作者是在怎么样的历史环境中写下的如此不朽的诗歌呢?很多人会回答不知道,那么,你们就需要看看我们IT168数码音频频道写下的这部《古典初烧天书》了。在这里,我们将为大家用1A\1B\1C,2A\2B\2C(标题小数字使用了现代音乐视唱练耳教学本中的数字小标注。)的连载文章形式去介绍各个时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以及著名的音乐作品。希望大家在这篇文章中得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本期的《古典初烧天书》1B就要聊聊古典中的古典人。有了上一期的铺垫,相信大家对巴洛克这个时期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个时代背景中缔造了哪些音乐家就是我们本期的重点。
巴洛克时期的艺术
上一期的《古典初烧天书》1A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巴洛克时期的时代背景以及音乐形式,我们简单的进行一下回顾,巴洛克音乐的特点,那就是“对比强烈而略带夸张”。相比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作品力求获得和谐统一、舒缓流畅的效果以及整体四平八稳的风格,巴洛克音乐冲破了这种传统,而变得更加热烈而张扬。虽然这种风格在历史上也曾被指责为“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但巴洛克音乐带动整个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事实,没人能将之否定。西方艺术史认为,在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
蒙特威尔蒂的一张 CD
音乐在巴洛克时期的大发展也得益于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巴洛克时期最早的著名作曲家应该是意大利人蒙特威尔蒂,他出生于1567年,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向巴洛克时期过渡中显赫的人物”、“歌剧改革之父”以及“十七世纪最出色的作曲家”,但现如今他似乎被我们所忽视,起码在国内普通音乐爱好者当中,熟悉蒙特威尔蒂以及他作品的人不会很多。
维瓦尔弟是大家很熟悉的作曲家,其实他和蒙特威尔蒂一样,也是意大利人,但是他却比蒙特威尔蒂晚出世一百多年!所以蒙特威尔蒂堪称巴洛克音乐的祖师爷。另外,巴洛克时期的法国音乐不可小视,库普兰是其中的代表者,同样出生于法国的拉摩也是同期著名的音乐家,他曾被誉为“十八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作曲家”。
拉摩与库普兰一同构建了法国巴洛克音乐的辉煌,两者都是拨弦古钢琴领域出色的作曲家。巴洛克时期德国音乐家的代表是泰勒曼和J.S.巴赫,其实亨德尔也是德国人,但他的创作大多在英国完成,而且还入了英国国籍,所以通常被视为英国作曲家。泰勒曼这个名字或许显得比较陌生,但在十八世纪他在世的时候,声誉甚至超过巴赫,但作品流传却不是很广泛。
当然了,我们的《古典初烧天书》因为时间、篇幅有限,不能为大家一一介绍,我们就精简一些比较有名,而且在音乐界有较大影响的一些领军人物为大家介绍吧。
意大利
巴洛克音乐代表D.斯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法国
F.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 1668-1733)
让.菲利普.拉摩(Jean-PhilippeRameau1683-1764)
德国
亨德尔(Georg Friedrich Händel, 1685-1759)
J.S.巴赫(John Sebastien Bach, 1685-1750)
多美尼科.斯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巴洛克时期,最有名也可以说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代表是下面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名为Domenico Scarlatti(多美尼科.斯卡拉第)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685年,卒于1757年,是一名意大利的作曲家、古典钢琴家。
多美尼科.斯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多美尼科.斯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是亚历山大.斯卡拉第之子。曾从其母和加斯帕里尼学习音乐。十六岁任那不勒斯皇家教堂管风琴师兼作曲家,开始写歌剧。曾与著名音乐家亨德尔比赛琴艺,以古钢琴弹奏取胜,而亨德尔则以管风琴弹奏取胜。后来去伦敦、里斯本、梵蒂冈、马德里等地活动,提任过宫廷长等职。作有单乐章、两段式的古钢琴奏鸣曲,以其色彩绚烂,对比鲜明、手法灵活多变而被公认为是奏鸣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斯卡拉第的历史作用主要在于羽管键琴领域的创新。有许多演奏技术,如捶击式的断音、双音、滑奏、震奏、颤音、双手交叉演奏、难度很大的跳跃的等等,在19世纪钢琴作曲家们看来,这应该是属于他们的发明。其实,斯卡拉第早就利用过这一切手法。斯卡拉第为古钢琴一类乐器共写有555首作品,这里凝聚着他毕生最美好的创作灵感,主要为羽管键琴曲,部分为管风琴曲,还有一些大概是早期钢琴用的乐曲。大部分作品的曲名都笼统地称之为“奏鸣曲”。早期奏鸣曲有一些是多段式的,或者是两段体小型的组曲,后期奏鸣曲全部采用单乐章形式。
A.斯卡拉第:七首竖笛协奏曲
斯卡拉第是主调音乐风格坚定的拥护者,但并未放弃使用复调。他的和声语言新鲜而极其精致,转调技术超前的大胆,有时敢于使用常人不敢用的不协和音。他几乎采用遍了五度相生律所包含的所有调性,他比他的同时代人更经常地运用小调式。不久前在音乐界还普遍认为,斯卡拉第只不过是个小品艺术专家,现在才意识到他的创新具有多方面更深刻的预示性,他的键盘曲像一盏明灯那样,照亮了未来的新的音乐世界。
D.斯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手稿
斯卡拉第曾与著名音乐家亨德尔比赛琴艺,以古钢琴弹奏取胜,而亨德尔则以管风琴弹奏取胜。后去伦敦、里斯本、梵蒂冈、马德里等地活动,担任过宫廷乐长等职。作有单乐章、两段式的古钢琴奏鸣曲近六百首(自称“练习曲”)。其中以《小猫赋格》最为有名。这些乐曲以色彩绚烂、对比鲜明、手法灵活多变而被公认为是奏鸣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里笔者我不得不想提一下这首《小猫赋格》的来历,我想这首音乐可以说是在古典钢琴上的一个绝对代表之作!也可以誉为斯卡拉第的成名作。
有一天,意大利作曲家多美尼科.斯卡拉第(1685—1757)书房里的古钢琴盖子打开着,一只小猫跳上了键盘,一脚脚踏在一个白键和五个黑键上,弹出了一古怪的旋律: 斯卡拉第听了这个旋律,觉得很有意思,就把它作为主题,写成了一首赋格曲,世称“小猫的赋格”(即《g小调奏鸣曲》隆哥编号499)。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
我们根据国籍的界定,为大家介绍下一名伟大的作曲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他生于1678年,卒于1741年。是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出生在威尼斯一个普通乐师的家庭里。维瓦尔第的父亲是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乐队的小提琴手。幼年的维瓦尔第成长在威尼斯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里,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到十岁时,他已经能代替父亲在教堂里演奏了。十八世纪初的一本威尼斯旅游手册中记载:“……非常好的小提琴手巴蒂斯特.维瓦尔第和他的儿子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词句。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四季》
维瓦尔第十五岁受戒,1703年领受神职,但当时这并不表示他已当神父,只是为了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社会地位。25岁时,维瓦尔第成为神父。并且在教堂属下的女童音乐学院中当小提琴教师。他本人作为一个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的声望也越过了阿尔卑斯山,一些爱好音乐的贵族千里迢迢来到威尼斯,只是为了聆听他演奏小提琴。
在维瓦尔第任教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大量音乐作品源源不断的从他的鹅毛笔端流淌出来,最出色的还是他以富于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著称的器乐作品。他一生写了近500首协奏曲和73首奏鸣曲,此外,还作有歌剧十余部,以及康塔塔、经文歌等。其中相当一部分在他在世时就出版了,包括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维瓦尔第在1704年开始作曲,第一部作品出版于1705年,是一组12首三重奏奏鸣曲。1713年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奥托尼在维拉》(Ottone in Villa)。从此他把自己看作歌剧作家,尽管很多人仍然认为他是小提琴家,他一生创作了近50部歌剧,其中存世的仅有21部,而且不少只是片段。而他创作最多的还是协奏曲,人们公认他对协奏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写了数百部这类作品,大部分是小提琴协奏曲。最著名的是 Op.8,其中前四首即众所周知的《四季》,常被单独演奏;第五首《海上风暴》、第六首《愉悦》及第十首《狩猎》也都非常有意境,充满了巴洛克的一贯风格。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积淀的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使维瓦尔第的作品洋溢着清纯的气息,如同亚平宁半岛的阳光,给人以温暖和快乐。由于有一支听命于他的乐队,维瓦尔第大胆地进行试验和创新,他的协奏曲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主流乐器的组合。他的天才创作大大丰富了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其小提琴高把位的运用也为日后的炫技技术的发展作了铺垫。巴赫对他钦佩有加,早在魏玛时期就改编过他的几部协奏曲。维瓦尔第清纯甜美的意大利风格对巴赫音乐风格的形成有不小的影响。
名琴四季
维瓦尔第1741年7月28日逝世于维也纳,这时候他的声名已去,默默无闻。此后的一百多年,他的名字也一直没有被引起更多的注意。二十世纪,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洛克音乐。当在复兴巴赫的运动中发现维瓦尔第对他耐人寻味的影响时,音乐界开始关注这位大师,他的音乐魅力也越来越多的被揭示出来。1978年在他诞辰300周年之际,一块纪念铭牌在公墓旧址--维也纳理工大学揭幕,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怀念与崇敬。发光的未必是金子,而真金即使蒙尘多年,也依然是闪闪发光的 .
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çois Couperin, 1668-1733)
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çois Couperin,1668年11月10日-1733年9月12日),法国著名的音乐家族库普兰家族成员,作曲家路易.库普兰的侄子,巴洛克时期著名作曲家,也是最伟大的羽管键琴音乐家。他是库普兰家族诸位音乐家中最有盛名的,因此被称为“大库普兰”(le Grand Couperin),还有人将“法国键盘音乐之父”的荣誉加在他头上。
弗朗索瓦.库普兰1668年生于巴黎,父亲是在巴黎圣-热尔韦(Saint-Gervais)教堂担任管风琴师的夏尔.库普兰。他跟随父亲学习管风琴直到12岁时父亲去世。德拉朗德(Michel-Richard Delalande)继承了他父亲的位置。弗朗索瓦.库普兰跟随雅克·托梅兰学艺并开始代理德拉朗德演奏,1685年库普兰18岁时教区行政团指定他继承父业,担任教堂管风琴师。
早期管风琴
1693年托梅兰去世,弗朗索瓦.库普兰接替他成为凡尔赛宫皇家教堂管风琴师,称“国王的管风琴师”(organiste du Roi也就是之后的人称之为“路易十四御前管风琴师!”)。次年成为王室成员的羽管键琴教师。1702年受封为“罗马骑士”并获得“拉特朗骑士勋章”,称“德.库普兰骑士”。1717年获得“国王室内乐团”羽管键琴师的职位。库普兰把科莱里的三重奏奏鸣曲形式引入法国,使器乐表达因融人其独特的感受能力而更具色彩感。
弗朗索瓦.库普兰《室内音乐辑》
弗朗索瓦.库普兰的音乐经常被形容是“高贵的”,“温柔的”,“有教养的”,“诗一般的”,“华丽的”。他的拥护者(大多为贵族)把他看成是一颗经过琢磨的宝石。反对他的人(大多为平民)说他是矫情的,轻浮的,迎合人的,作品中频繁使用装饰音而显得不自然。
而弗朗索瓦.库普兰留世的作品并不多,其中以宗教音乐为主其中包括有堂区弥撒(Messe pour la Paroisses) 、修道院弥撒(Messe pour les Convents) 、熄灯礼拜(Leçons de ténèbres,1714年) 等34部经文歌曲以及以诗歌为主题的曲目和圣体歌。还有一些羽管键琴和室内音乐作品,当然这些作品相对于宗教音乐从数量上说还是非常少的,而且基本都是围绕着世俗歌曲创作的。
让.菲利普.拉摩(Jean-PhilippeRameau1683-1764)
在吕利(此人与莫里哀协力合作写过《逼婚》、《喜剧牧歌》、《西西里人》、《唐璜》、《贵人迷》等芭蕾舞剧作,由莫里哀撰写剧本,吕利作曲并编导。)去世近半个世纪后,法国巴洛克风格——特别是“矫饰风格”,终被一位本民族作曲家发扬光大,此人即伟大的让.菲利普.拉摩(Jean-PhilippeRameau1683-1764)。从1745年开始,他就享有“皇室作曲家”的名号。
让.菲利普.拉摩的音乐理论著述奠定了现代和声学的基础。法国歌剧在他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富于表现力。拉摩著有《和声学》(1722年)和《音乐理论的新体系》(1726年)。他的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和声,管弦乐编曲技法变化多样。
拉摩曾在家乡第戎和巴黎担任风琴师,1722年凭借自己的音乐理论崭露头角。拉摩创作的歌剧很多,第一部 《希波吕托斯与阿里奇埃》1733年在巴黎首演。他还作有三部歌剧《双子星座卡斯托尔与波琉刻斯》(1737年)、《达尔达纽斯》(1739年)、《琐罗亚斯德》(1749年);芭蕾舞剧《殷勤的印度人》(1735年);室内乐和50多首拨弦键琴作品。
让.菲利普.拉摩的舞台作品和吕利的舞台作品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他们都十分注重宣叙调的朗诵性以及对节奏精确细腻地处理,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没有十分鲜明的对比,讲究庞大华丽的舞蹈场面,追求音乐对自然的模仿等。但拉摩更多地插入了舞曲的片断,丰富了由吕利所创立的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音乐内涵,增强了剧中曲调、和声、配器的表现力。
当时法国围绕着拉摩的舞台作品发生过“拉摩派”和“吕利派”之争。争论的焦点围绕着拉莫歌剧音乐的新风格。拉摩派的人中有国王路易十五和他的情妇蓬巴杜夫人以及伏尔泰。他们赞赏拉莫的音乐具有“惊人的技巧”。但吕利派的让-雅克.卢梭批评拉莫,说他的歌剧枯燥乏味,背离了法国歌剧的优秀传统,远远比不上意大利喜歌剧。虽然正反方面的评论很多,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法国音乐在拉摩之后又出现断代,直到柏辽兹(Berlioz,1803-1869)诞生,才再得以延续。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 Friedrich Händel, 1685-1759)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 Friedrich Haumlndel,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巴洛克音乐的作曲家,出生于德国,后来定居并入籍英国,他的名字亦按英语的习惯改为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 Friedrich Händel)。
亨德尔和巴赫同年出生的只相差一个月,两人被认为是巴洛克音乐集大成的代表人物,但巴赫一生穷困且有结婚,亨德尔没有婚姻却一生享有盛名和荣华。可惜的是两人虽很想相见却都没有机会。
亨德尔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大约41部歌剧,5首颂歌,5首加冕赞美歌,37支奏鸣曲,20支管风琴曲,还有许多教廷音乐及音乐小品。他还担任音乐指挥和艺术总监,亲自参加剧院的管理、技术协调等事务工作。后来他转向创作神剧,将声部的独立地位用和声代替,组合和弦的华丽和声完全超越了旋律独唱的形式,形成典型的巴洛克音乐风格。
1743年,《弥赛亚》在伦敦上演,英王乔治二世亲临剧院。当听到第二部分终曲《哈利路亚大合唱》时,国王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站立起来听完了全曲,将它称为“天国的国歌”。现今音乐会演奏此曲时全体观众均会起立聆听,成为一个非常特别的惯例。
韩德尔晚年得了眼疾双目失明,最后一次演奏是在考芬园的弥赛亚公演,当晚病入膏肓,一周后(1759年4月14日)病逝于布鲁克冲邸。去世后遗体被运往英国并以规格不凡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圣彼得学院教堂(威斯敏斯特寺)。享年74岁。英国人始终为亨德尔而自豪。
J.S.巴赫(John Sebastien Bach, 1685-1750)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也译作巴哈,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度过了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同作曲家韩德尔和泰勒曼齐名。尽管他的音乐并没有开创新风格,但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
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但由于音乐的风尚迅速转向为洛可可和古典主义风格,巴赫的复调音乐音乐被视为陈腐之物,其成就长时间未得到应有的评价,仅仅作为管风琴演奏家而闻名。虽然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均对巴赫的作品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舒曼在莱比锡的图书馆中发现了巴赫的受难曲,并且由作曲家门德尔颂在音乐会上演奏,才震惊音乐界。此后门德尔颂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发掘、整理和推广,经过几代音乐家的共同努力,巴赫逐渐获得了今天的崇高地位。在西方音乐史上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和布拉姆斯Brahms被尊称为德国“3B”。
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点此查看大图)
按照巴赫儿子卡尔.菲利普.埃曼努埃尔.巴赫的说法,巴赫在作曲方面是无师自通的。他没上过任何作曲方面的课程。
因为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开始研究很多有影响的作曲家的作品并从中受益。这主要通过对音乐的聆听,阅读,抄写,复制,加工,模仿和对作曲媒介,形式,种类的接受。卡尔.菲利普.埃曼努埃尔.巴赫还说:“虔诚的他通过自己额外的填充形成了自己风格......仅仅是通过模仿 他在青年时代就已经成了一位了不起的赋格作曲家......经过许多演出......没经过系统性学习的他已经掌握了管弦乐队的编制。”
巴赫的音乐作品包罗万象,除歌剧外遍及当时所有的音乐领域(这一点同亨德尔截然不同,亨德尔成功的道路正是从歌剧起始)。尽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来。其中比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的艺术》、《勃兰登堡协奏曲》6首、《小提琴协奏曲》两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乐》、《b小调弥撒曲》,等等。
巴赫在音乐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将复调音乐推上一个空前的高度(亨德尔则偏重于主调音乐),在这个领地里,可以说他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地。
由于他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生气勃勃,富有人情味。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大健琴版》
巴赫带给人们的是上帝的语言,华丽高雅而不做作,繁复的曲调之中蕴含的作曲技巧几乎在他后来的任何作曲家身上都找得到他的影子,卡拉扬曾经说过:“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聆听巴赫的音乐,这好似清泉流淌经过心灵的音乐有助于我校正听力。”诚然,巴赫的音乐听上去是很“不友好的”,但是,如果您是位音乐爱好者的话,不听巴赫的音乐就好像错过了整个巴洛克。
巴赫的音乐如其人,清泉一般的音调总是含蓄地表达感情,当你在仔细分析其乐式时,感情也许在你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已经到了你的心底。巴赫的音乐创作更是为后人做了铺垫,就好像哲学家或数学家一般。当贝多芬第一次听到巴赫的音乐时,他说:“这哪是小溪(Bach)啊,这明明是大海呀!”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就如同此时期的建筑风格、文学艺术、服装、绘画一样,都应该属于西方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个大的改变,从那种简约注意风格到一个崇尚高度华丽的年代,这个时期的作曲家也不列外的受到了一定影响,都在对音乐进行改革。而这种改革恰恰奠定了我们现在音乐艺术的基础,在这个时期《和声学》、《音乐理论的新体系》等理论只是很多都被沿用到现在,虽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化,但不管怎么去改,它们的身上都遗留了巴洛克时期的影子。
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
而对于这个时期诞生的诸如巴赫、维瓦尔第、亨德尔、吕利等著名的作曲家,在现在看来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而对于他们的作品,更是让现人顶礼膜拜!他们已经成为音乐世界中的顶峰。很难超跃的顶峰了!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简单的说一下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这个名单表里,包括了我们今天提到以及我们没有提到的一些音乐家,希望大家能够记得他们的名字并且能够清楚的知道他们是来自那个热烈而张扬的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
意大利︰
科莱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
A.斯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阿尔比诺尼(Tomaso Giovanni Albinoni, 1671-1751)
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D.斯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德国︰
帕赫贝尔(Johann Christoph Pachelbel, 1653-1706)
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巴赫(John Sebastien Bach, 1685-1750)
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法国︰
吕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F.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 1668-1733)
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英国︰
普塞尔(Henry Purcell, 1659-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