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导购】本文转自友站iMP3.net,作者9912811指出了目前选购和使用耳机产品中的一些严重误区。其中一些观点具有强烈代表性,是广大读者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避免各种“不服”症状?仔细阅读本文您能找到一些答案。
号称专治水土不服的“脑残片”(图片来自互联网)
【iMP3.net】2006-2009四年时间,这只是一些复杂的小小思绪,它们存在于我的生命里面,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变成将要被未来赋予意义的东西。
坐在空调下面,手边是《简明牛津音乐史》和《史记》,还有一支钢笔。人们依旧谈笑风生壮怀激烈,浪潮一阵又黯然无声。听着李宗盛的演唱会,我在想应当表达一些什么东西。
误区一 关于经验
老是看到有哥们,发一些“测试金耳朵”的网站。这无非是发一段扫频信号,测你听阙的上下限。看看回帖,总是可以看到一些啼笑皆非的结果。比如,使用标称20hz-20Khz的设备听到10hz的极低频(其实更可能是你听到了声卡的底噪)。
“金耳朵”测试其实不靠谱
个人认为,这种测试的结果对我们听音鉴赏的范畴完全没有意义。那些玩箱子的老先生,往往听阙都缩降严重了,却仍能达到听出两对输出耦合电容的细微区别这样的地步。这就是经验,不得不说在这一领域,感性经验比理性理论更加重要。哪怕在器材的研发制造上面也是一样。
很多理论上难解释的东西,都能在实际听感中反映出来;很多理论上存在但影响很小的东西,都需要听音经验才能捕捉到,种种理论和实际相背离的现象,都是以实践结果为准的。如果你对这一领域真正有兴趣的,多找一些器材听听,听多了,对器材调音思路对自己听音观念,都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而经验不足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其中最极端的状况,一是“XXX真TNND好听”,一是“XXX真TNND垃圾”。一方面这种现象无可厚非,只是容易侵犯一些朋友的品位。另一方面,导致这样极端论点的往往是自己心态存在的一点失衡。
这两年,直接从配机进阶到千元级别,旗舰级别,定制的朋友都不少,到了你问个一两百元的型号都没人理你的程度。可是又常常有表达自己失望之情的,比如“TF10难道就这样?”“5pro没比H260好多少!”之类。现在玩到中高端的朋友,大抵恐怕都有心理落差的经历,只是有些没有激烈地表达出来而已。
任意器材和器材之间都是有不同的,形容这种不同,比起“差距”我更喜欢用“区别”这个字,而心理落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是过度期待“差距”而无视实在的“区别”。
譬如现在已经逐渐淡出市场的5pro,它的风格和不少低端耳塞有些相似——H260、R03pro等等,你一耳朵上去是没法听出所谓的“差距”的,它们实在是很像。往往这就会造成激烈地反应,然而你仔细分辨,它们的确是有区别的:H260解析低,人声厚暖,高频暗;R03pro染色较重,高频有点刺;5pro人声修饰少,高频延伸清晰。看,这就是区别,而低端耳塞是很难做到两端兼顾的,虽然它们不容易在一时之间被分辨出来,但这就是所谓高端的价值所在。
另一种情形,是心理预期高过了耳塞实际给的表现,或者并不符合预期的程度。
假设你幻想TF10是个注重低频,势大力沉的塞子,那你必然是会失望的。如果你梦想UM2可以非常妖娆的回放王菲,恐怕也不会有太好的感觉。用梦里的声音去套耳塞,本来就是不切实际的事情。有一种幻想最要不得:“SE530是旗舰,一定XXXXX……”“W3是XXX系列的高端,一定XXXXX”……“IE8是旗舰,当然比IE7好”……
抱着旗舰情节选耳塞,我可以说很多时候是没有好结果的,就比如很多人对IE8和TF10的流行表现不满意,嚷嚷“难道IE8只能听古典?”“难道TF10就这么苍白?”——你买之前干什么去了?没做过先期工作,就认为旗舰全能旗舰无敌旗舰绝世好贱?IE6不错,IE7也不错,它们是被什么排斥到你的视野外面的?是你的旗舰情结。
须知总是想着“旗舰更好”是毫无意义的。很多时候产品线的升级并没有那么简单直接,就好比600到650再到800,这并不是升级,而是变革。
这种变革一定不适合所有人。总有朋友更喜欢HD600而不喜欢HD650,也当然会有人觉得R03pro没有R02好听,整条产品线哪怕是一脉相承的风格,也必然会有多多少少的区别和变化,这是需要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来把握的。一条高端耳塞的价格不是一个小数目,花钱买高端的可以是土豪,凭旗舰臆想扔钱的只是土鳖而已。
听音经验需要积累,还有一种经验需要积累:常识。
每个论坛都有精华区,有作品导读,有搜索功能。而不少的朋友习惯性地忽视它们,觉得没用浪费时间。也不得不说不乏这种心态:我买的是高端,我就不是新手,我就不需要那些劳什子。这些导致了无数的贻笑大方和误导后来者的事件。不知道归根结底是个什么原因。很多时候,这一点点看帖时间的浪费,会浪费你更多的金钱、精力和心情。
一点总结:
不要认为自己买的东西高贵就是个高手,金钱不是话语权,写一篇主观听感,最重要的是审慎。“客观听感”是一种不存在的事物。
买东西之前先做足工作,如果觉得心理有落差,其实说明自己做的有不到位之处。
善用搜索,而不是什么东西都发个帖子问,自己找到和归纳的永远比别人直接塞给你的精炼。这个行业新品的推出还是不快,而且一时之间也不太能够流行起来,绝大部分东西都能从历史帖子里找到答案。
误区二 关于定制
这是一个在心理层面上走得更远的话题,多说怕是落得群起而攻之的下场。但是我在这里还是要讲一句:买定制要慎重。
其一,定制耳塞的价格高,二手折价严重,经济上极不合算
其二,定制耳塞试听难度大,投资风险大
其三,定制耳塞的心理影响非常大
这三点是紧密相关的。
每人的耳道是不同的,在制作的时候必须进行单独的调音,就动铁定制而言,可以说每一条耳塞中的分频调音元件规格都有区别。在制作中,制作者判定合格的标准之一是扫频结果符合设计频响。然而我们实在没法判定两条定制除此之外是否还有相同点——它们从分频器件规格,腔体外貌,导管形状来说都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耳塞,可见这一范畴的特殊性。而试听中又极难遇见耳道契合的情形发生:定制是难以交流,甚至几乎是“不可交流”的。
定制化的外形更加可以更加配合用户需求
同时,定制容易令拥有者造成“独享优越感”和“贵价优越感”,难免有心理暗示、自我催眠的发生,极少有人说自己的定制耳塞不好,有也往往一笔带过,这是阅读关于定制的评论中需要注意捕捉的。
在购买一条定制耳塞之前,我觉得应当做的准备工作相当之多。这是从经济和鉴赏方面都有必要的。你要明确自己的要求和底线:我能接受一条什么价格的定制耳塞,它应当在哪些音乐类型擅长,同时我可以接受哪些方面的短板。定制耳塞并不是更高级的生命形式,它们和非定制并不是人和猴子的区别。没有任何的定制耳塞是完美的。想清楚这些问题需要一定的听音经验和听音鉴赏观念,所以我不推荐新手直上定制。风险相当之大。
关于定制厂商方面的情报,可以移步这个帖子:http://bbs.imp3.net/viewthread.php?tid=538282
这只是一篇粗浅的介绍,值得注意的是,绝大部分定制厂商都趋向于专业的舞台返听领域,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读到定制耳塞的门槛和适用面。
就我个人的看法,因为定制的特殊性,旗舰情节是更加要不得的一种东西。除非你自我暗示的功夫足够好,否则仍应当着眼于各个型号之间的“区别”而非臆想它们的“差距”,举个例子:UE11pro是4单元,UE10pro是3单元,是否11比10一定更加好?
并非如此,UE的一贯风格是略微牺牲乐感而保证清晰度的,11在此做了一些创新和尝试,相比10增加了低频和修饰了乐感的表现——但这未必是所有人都想要的,10的冷静风格反而更对一些朋友的胃口,而从FRG(frequency response graph)上来看,UE10反而具备更加平直的表现——这还说明了,FRG并不是绝对性参考。
又如ES3和ES2,官方也已经讲明白了ES3不适合纯音乐欣赏,偏偏仍有那么多不喜欢过于突出和温醇人声的朋友买了,然后纷纷的半价甩卖,这是何苦?
再如没什么人注意的2X-s,这是非常优秀的一条耳塞,它的乐感表现和自然度我认为还优于UE11,然而天生就是后妈的孩子没人爱——就因为它只是两单元?!
“XD听我一句劝两单元的定制真是不值得,定制玩得就是没法超越,3单元的非定制一抓一大把,两单元的定制你觉得值吗?声音好不好我没听过,但是我感觉提升不大,不如攒米上3单元定制。”
这是一种悲哀,多单元优越感的悲哀,这种悲哀从当年动铁动圈的讨论一直延续到如今关乎定制的讨论,仿佛还有缠得越来越紧的趋势。在JH13pro发售的当下显得更加刺眼。如果仔细观察JH13pro,我们可以发现它使用的是3路分频,然后通过每个单元的频响范围进行第二次被动分频,其复杂程度非常高,但最后的效能值得斟酌。也许不断提升单体数量除了制造商业噱头已经没有多大的作用,对于单元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然后废弃了。
从最初俗称的3210到ES2、UE11pro、EM3pro再到Ear Monitors、ES3X、JH13pro,我们的顶端选择越来越多,但你真的需要定制吗?我用了三年的时间来想这个问题。
误区二之续 关于国产定制
高压线话题中的高压线话题,尤其牵涉到利益的纠结。很有幸地听过都属于第三方的同一型号(同一型号这个说法我突然觉得很好笑)国产与原厂定制。都戴不好,但是还是听出了一点关键性问题。
就我的听感,某国产定制的衔接——我觉得可能是分频点的问题——有奇怪的不和谐感,整体听感不够流畅。声音比较冲,会让人相当不舒服。这可能是一段时间内国内仿制上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我建议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原厂而不是仿制。在国产定制与国外高端非定制价格相近的情况下,我仍然建议选择调试成熟的非定制。有勇气的话上国产非仿制定制试一试我觉得也不错。虽然,国产定制的二手折价依然不容乐观。
误区三 关于国产
可能这一部分更像历史的沉渣泛起吧,对于历史还有多少人会去关心呢?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达音科技DUNU S01,当年号称正面对撼ATH-CM7的产物,虽然未能竟功,但起码给了我们希望。就个人试听的结论,这样一条耳塞卖到200元没有什么大问题。
2005年中,达音科技 DUNU S01
2006年初,达音科技 DUNU EX01
工程版是丰碑,老版是里程碑,新版是耻辱柱。
这几乎是一条配得上“传奇”二字的耳塞了,工程版与老版之强大不是普通千元以下耳塞可以比肩,那种精细又流畅,动静皆具的声音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合起来也仅仅50多条。正式上市不久后因为良品率问题,达音科似乎改进了工艺,但从此EX01泯然众人,空留略微发混的低频和磕磕绊绊的衔接,并且产生了不少舆论纠纷。对此只能一声叹息。
也是因为这条耳塞的失败,愿意花钱买中高端的消费群开始产生越来越多对达音科不信任的情绪,达音科技在辉煌过后,有一点点消沉了。迄今为止在耳机耳塞发烧的领域内,这是最成功,影响力最大的国产耳塞,没有之一,真真切切的没有之一这一句就够了。
2006年初 紫音电子 YUIN PK1
从06年面世以来,它的“存在价值”“购买意义”“随身不能”“声音缺陷”就一直是反复被抨击再抨击的话题,但又怎么样呢?许多朋友不喜欢它的声音,更多的人至今仍是不屑一顾,这又怎么样呢?
2006年中,威索尼可 VSONIC R02
十分成功的低端耳塞,当时的大家坛高端正在越来越多,这却印证了R02的奇迹。也许以今天的目光看起来它的声音并不如何出色,有些薄和亮了,但要知道,它只是一条200元的耳塞——虽然在现在就是没什么性价比的东西了。
2006年中,贝恩科技 TESSM TM90
2006年底,达音科技iTube 3c
第一条国产动铁,评价并不太高,但确实有不一般的意义,只是营销操作上面有一点失误,加上EX01事件余威仍在,它的口碑并不上佳。声音硬朗直白解析高,比较明显的低端动铁声。
误区三 关于国产 (续)
yuin呛声的初啼,SR2并不如何动听,但SRpro还算值得一听,只是,模仿者要走出自己的名字,实在很难。
2007年中,Sunrise Sunrise2
达音科技Itube 10 PRO:07年改模已经开始流行,但当时的改模技术还是显得较为生硬和粗糙,在这种情形下达音科敢推出这样一个产品,绝对是大胆的创举。达音科给定制系列描绘了相当理想的产品线,从1单元到4单元均有,亦轩的mingo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可惜……此耳塞无疾而终,从此DUNU这个品牌开始了长期蛰伏。问题还是出在EX01所造成的全面不信任上,令人扼腕。听闻近期这个自有品牌又将开始活动,希望能有扫除颓势的产品。
2007年底,达音科技 iTube 10pro
STORM Cyclone PR1:又一个低端红火的特例,在定制都开始逐渐蔓延的08年显得相当特别,这条耳塞也和R02一样,影响力开始辐射一些周边论坛,很多朋友不一定烧耳机,但玩家们总归希望有一条合用的耳塞。声音有激情但不冲动,僵尸风格初现端倪。
2008年初,STORM Cyclone PR1
紫音电子 YUIN OK1:PK1的后续作品,在国内影响不大,虽然国外又是鸡飞狗跳,难道将主要注意力转向境外市场是国产的必然?iBasso也是,Little Dot也是,三石,声美,云钟,欧博,达音科,以及一部分改模工作室,我期待它们衣锦还乡。
2008年中,紫音电子 YUIN OK1
STORM Cyclone PR2:中端产品,还算不错的耳塞,声音偏向平衡,又具有充足的活力,但它地位稍显尴尬,在高端论坛和周边论坛的关注度都没有那么高。
2008年底,STORM Cyclone PR2
2009年中,各类代工和低端厂商群起建设品牌高端形象,国产自有品牌建设被重视的时代终于到来。中国生产耳机和耳塞的厂家作坊多不胜数,只是很多都在做一些代工,间或流出一些工包润润嗓子,不至于没有余粮过冬。做自有品牌的也主要瞄准低端(<¥100)市场。不想招惹市场大鳄。虽然其实高端比低端更加好做,单体盈利更加丰厚。但似乎没有多少人感兴趣。
现在的国产随身耳塞产品,仍然徘徊中低端为主,即使是一些发烧圈子知名的,也没到达目前大家坛讨论主流的程度。还是处在一个原始积累的阶段。而像SoundMagic这样的,目光瞄向大陆以外的地方,倒也不错。OVC这样的厂子,已经完成原始积累,但似乎还没有找准国内这个圈子要的是什么。种种现象,只表示我们才刚上路呢。毕竟,才只有五六年时间啊。放开国产,我们继续看高端。
误区四、神化还是妖魔化?关于森海塞尔IE8
森海塞尔IE8是一条不错的耳塞,但是它一方面被严重的神化,另一方面被严重妖魔化了。
森海塞尔IE8和HD650
森海塞尔的小型动圈单体一直很有造诣,这从话筒上就可以看出一点端倪,IE8仅仅9mm的单元直径,所达到的高度实在令人讶异(千元以上的动圈耳塞,EX700 16mm;CM7 16mm;ATRIO 10mm;Ear Monitors 13mm)。从IE系列看来,SENNHEISER也确实有从FUTURESONICS获取些什么。
IE8所专长的,是古典乐的表现,尤其是较大编制的协奏曲和交响乐,它的声底扎实,声音有一种流动性,显得鲜活和流畅。弦乐略微使人不够过瘾,因它泛音丰富但略显暗淡。
论IE8就必须要提到HD650,从HD600到HD800,森海一直在尝试一些新的东西,HD650是个奇特的产物。许多鉴赏者和前端设备设计者拿着650的目标就是把它推成600,这可以从侧面说明HD650如何令人愕然。
650的风格是一种尝试,一种模拟音乐厅现场的尝试,IE8则试图在随身领域做达到650同样的目的。量大的低频,厚重的风格,黯淡的小提琴,注重整体的乐感表现,声部级的定位风格,等等等等。这样的风格很容易让听惯了动铁型低频(高速度,低残响,强凝聚)的朋友非常不习惯,甚至觉得轰头。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有聆听各种桌面系统和音箱经验的朋友可能更加容易接受IE8。
低频的质量判断起来并不难,高频的质量有时却很难界定。我们最常见到的一种说法是:高音“高”的就是高频表现好,问题是,如何的高频算是“高”的?量大?延展性强?泛音细节丰富?在这一块,我们有着相当大的认识误区。
IE8的高频量不大,显得偏暗,这是一种高频差的表现么?不是,IE8的高频泛音相当丰富,延展性不错,与整体衔接和谐。相比之下,Westone3的高频部分,虽然量有一定水平,但泛音就有点不足,显得有一点点硬。好的高频并非是大量的,从乐器的音色到中高的衔接,都是需要考量的点——尤其是乐器的音色,我们知道10khz以上已经完全属于泛音范畴,这一频段的表现几乎全部通过乐器泛音和音色进行,真正好的高频,应当是泛音丰富的高频。在这一块上,IE8做得其实是不错的。
把IE8当作一条偏低频的流行塞是不恰当的,IE8虽然低频量不少,但并非一般流行音乐的良伴,因它的低频有模仿音乐厅混响的味道,层次感相当丰富,在回放配器水平和录制水平比较一般的音乐时容易给人信息量过少,不舒服的听感。而人声的暖色和厚度也让一些纤细甜美型的女声黯然神伤。它不是只有低频,音乐表现的整体性相当强。
对流行乐要求高而较少听乐器的,我建议考虑IE7、IE6之类,尤其IE7,窃以为与IE8并不存在档次的差别。
Ⅰ.煲机问题
我听过的几条IE8,声音都有微小的差别,从20小时到2000小时,包括低频的量和发散,人声的远或近,能量感的涨落存在各种无规律的不同。可以说它的稳定期很不稳定,可能这是研发者也没有想到的问题。
我感觉要勉强划分一个稳定期的话,300小时以上基本就可以了,低频能收住,高频清晰,声音毛刺感也少了。由于没有跟踪任意一条IE8的煲机过程,我无法判断是不是品控存在瑕疵。但是起码,代工厂的纪律可能有瑕疵。
Ⅱ.厂货问题
在更换代工厂那阵子,我听过IE7和IE8的厂货,后来又听过四五条正式上市后出现的厂货,早期的那一批,声音非常有问题,极其浑浊和刺耳,后来的那一些,有好有坏,有的低频没有层次,声底奔着H260去,有的调音螺丝扭不动或者没什么效果。也听过一条和正品差不多的,我只能说是差不多。
对高端厂货我基本持否定态度,买厂货就是扔钱,偏偏不少新手认为自己很牛逼很有眼光,抱着残缺喊完美。对厂货工包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最常有的评价是“值这个价”,看到这个词我觉得挺好笑,如果说和正品一样,凭什么是仅仅“值这个价”?这只是一种心虚的自我安慰和暗示而已。实在没钱,IE8的水货也就两千不到,买什么厂货?
编者注:关于工包产品,笔者一直坚信:真正的工包数量非常稀少,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都是仿制的假冒产品,以及返厂维修后的报废品。
Ⅲ.搭配问题
IE8的个性是相当强烈的,辨识度很高,对于它的搭配确实有必要考虑。
首先它的敏感性并不非常高,一些普通的音源也不会难听。其次对于不搭配的音源,恶声倒也不会太过分。与B9、D9的搭配是我极其不推荐的,声底过润过厚,有违和感。相比之下,新SONY的淡雅风格倒是比较合拍。D50较干较刺的PO声音也能被IE8所修饰。比较特异的是,iAUDIO的部分机型搭配IE8能有效解决中频问题,不是那么难听。飞碟配合IE8也十分不错。
耳放和信号线的选择也应当以此为原则,尽量平和中正——窃以为IE8并不那么需要耳放来调色,它和PK1有不同之处。虽然阻抗和灵敏度的指标对于低推力前端比较恐怖,但实际上并不难出好声。包括Sennheiser的MX90、OMX90也是如此:几乎不存在恶声,只存在好声与更好声。这是相当少有的特征。
Ⅳ.隔音问题
调高低频可以提高隔音性能,这和IE8的低频调节原理有关,IE8用一个调节阀变化前腔气孔的大小,控制低频能量的强弱——简单的说就是漏掉低频,越往大了调,气孔越小,低频越多。而也因为漏音少了,隔音程度会加强。IE8的导管并不太细,因此获得良好的舒适度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误区五、关于定制化的Futuresonics Ear Monitors
最近论坛第二批EM团购基本到货,也有国内商家开始仿制动圈定制——也是选用了13mm的单元,在各种方面都竭力趋近EM的设计。我期待这一动圈定制能有点道行,EM这条塞子可以说和IE8很像,但是它比IE8走的更远。IE8接近一种艺术化的音乐厅模式,而EM更加力求接近现场——无论是音乐厅,还是演唱会。
IE8和EM区别在何处?就我个人的听感而言,在2000小时以后,它们都是趋向于平衡型的,低频量收了之后,仍然有着不小的调音差异。
Futuresonics Ear Monitors
动圈的单元直径和动铁的单元数量,都具备一种边界效应,而就目前的境况,它们都已经靠近临界值了。大过16mm的动圈基本一只脚迈进耳挂行列了,而6单元动铁的体积几乎不存在非定制化的可能。饶是如此,在较远离临界值的部分这个指标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IE8的低频层次感和冲击力比起EM较为逊色,而且量略大一些,凝聚力也稍低,显得有点肉。在极低频的下探上,IE8也力有不逮。同样是有向现场方向的渲染,EM显得更加开阔和大气,IE8就有些拘谨。
譬如Jackson的布加勒斯特演唱会,EM能够表达出视界的开阔感,可以感觉低频声波仿佛在一个大尺度上来回震荡,而IE8给人的印象是这场演唱会放在了一个大剧院进行,低频的回响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啊,你说SE530吗?它基本难以给出一个空间结像,许多非定制都只能给出声源的结像而模拟不出环境结像。IE8已属上乘,只是比起EM的处理还是欠大气了一些。
人声部分仍有相当的不同,EM的人声有一种刻意的鼻音处理,而IE8则带出一定的修饰。高频的表现程度差异,是相当明显的一点,同样相当暗柔的高频,相比之下EM的泛音较为完整,而IE8有少少波动,音色稍显失色。
高频泛音段是技术难度很高的部分,基本所有耳塞都有起伏波动。至今饶是ue11也没有办法把频响做直,这也造成了许多不同风格的乐器表现。EM衰减了高频的量感,但是在其他各方面取得了较稳定的表现。IE8同样有这种观点的表达,而它的高频暗的更早些,泛音也稍微不丰富一些。两条塞子的能量分布上,IE8更加趋近低频一些,EM显得较为平衡。
总结:EM像是IE8的全面扩展和延伸,更加成熟和举重若轻。同时比起IE8的古典专精,它具有更大的适用面。
误区六、理性认识一些耳塞
(一)紫音电子 YUIN PK1
(1)用“没法随身”“难看恶心”的理由喷的童鞋,你们的前辈做这件事情已经不下两年,所以不必再磨损您的键盘了。
(2)这不是一条通吃的耳塞,它的专长是钢琴的表现,并不算真实,却很辉煌
(3)PK1的钢琴具有傲气,OK1的钢琴具有贵气。
(4)在系统的组织方面,PK1需要桌面级的程度,而不能作为耳塞来看待。典型的高阻高敏,而这一类(例如E5c)是容易在搭配不好的情况下出恶声的。并非推力足够就能解决。随身系统上,可以参考jahal兄的配置。
(5)信工包者得永生,这种产量低的要死的东西还有工包真是大白天见到鬼。
(二)Westone3
(1)煲机方面的影响相当不明显和持久
(2)Westone3是WST一个试图改变其监听风格的产品,我们不能说他是否成功,但它确实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3)保持了WST的人声风格,却在两端处理上做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在衔接上有一点缺憾,整体的能量分布呈“山”型——很像我听过国产定制的不足。
(4)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我只听过200小时左右的,还无法考证uu所言
(5)样子漂亮…………这是高端少见的,可以说WST推出这款耳塞标志着它终于朝UE学习,面向了民用市场进行策略调整。
(三)KOSS KEB79
(1)也算是中高端动圈了,没有5pro的UE味
(2)低频多,而且中高华丽,和5pro的干燥直白很不同
(3)就是外形挫呢…………
(4)中高端动圈越来越多,几年前的预言也算兑现了
(四)拜亚动力DTX100
(1)相当正的小耳塞,DTX20像DT880,而这条更像DTX900的样子
(2)人声有点染,流行乐相当舒服。钢琴不算真实(EM几乎已经成为耳塞真实的一个标杆),但胜在线条的流畅
(3)佩戴也就那样了
(4)对帝捷这个代理不评论…………
(五)TF10
(1)完全体现UE调音理念的耳塞。它其实并不适合所有人。
(2)反戴需要注意耳机线的相位,由于进入耳道的角度问题,会出现一定的反射导致声音变化,具体的几乎会因人而异。
(3)个人认为它最适合的是JAZZ和小编制室内乐。
(4)换线只能改变风格,不要去幻想提升,而且目前国内知名线材价格比较昂贵,试听机会少。对于换线方面需要慎重考量。
(5)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极爱好美丽型人声的不要选择TF10,同级别几款耳塞的中频都比TF10染得好听。
误区七、关于理念
可以说这是我觉得对于中国厂商最重要的一点问题:理念,观念,调音观,随便什么词都好,就是这个东西。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和各种耳塞制作者,调音工程师,开发商,资方有过广泛的接触,某些牲口甚至跟我有吵得天翻地覆。这是一些有意思的回忆,但同时有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发生。很多业内人士也对这方面的问题认识不足,在主观上,这是一种阻碍自身发展的思想。我们先阐述一些国外的例子吧。
ⅠUltimateears UE
最早,UE10pro就是很多人的梦想,号称“3210”之一。而UE的民用产品由5pro的入市到TF10的盛行,再到大量低端的推出,把市场重心放在民用市场的UE越来越尝到甜头——当然还有苦果,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种策略。市场和技术,几乎永远都是相背离的东西。
迄今为止UE的大部分产品,都有一个统一的调音观领导——一种偏向监听的,冷静直白的风格。如果看频响图,会发现UE的一些耳塞,中高频泛音段有一种细微的抖动。
从听感上分析,就是牺牲一些部分的泛音换取更清晰,更明确的线条感,他们也许认为泛音过分会造成多余的染色,影响监听的准确性。在我听过的UE经典系列(SF/TF/UE)产品有这种特点:高频清淡,人声略薄。
这是UE系的监听观:通过去除晕染来得到凸显的形体感。从sf3到5pro到TF10再到UE10(还有朋友评价的UE7pro),都多少显示出这样的特征。
理解了这种风格的存在,就能理解为什么5pro被批评没有乐感,TF10的人声感情不足。尽管5pro低频多,但是严格来讲它并不适合热情的流行乐。TF10用家也纷纷寻求换线的改变——因为这种风格令人无所适从,甚至令人不快。
而很多人并不了解这种特质的存在,也就出现了不少对UE产品的责难。从这点上说,UE试图以TF10打开民用市场的想法并不是太成功:UE的旧有风格其实还是不太容易被接受。毕竟,它一直是一家面向专业市场的厂商。
UE被收购前,已经在谋求更贴近发烧友市场和大众消费市场的策略调整,MF系列的产生可以看出这一点(虽然MF2仍然具有UE经典观念的痕迹)。UE11pro的诞生即表明了,UE正在向更加富有乐感的方向努力。UE11的低频量增多,声音更富有感情,然而毕竟还是未脱出UE经典风格的影子,线条在我听来仍略嫌突出。而UE700做了更多的改变,纤细而有一点修饰感的声线表明了UE在这方面的尝试还在继续。
UE的经典风格:抑制乐感,取得清晰。
ⅡWestone威士顿
某人说:Westone的调音观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然,这话说在W3发表以前。现在不是太行得通了。
从头说起,um1、um2都具备这一种特点:高频较暗,量少;中频厚,密度高,有一定修饰;人声结像极端前凸,或者说能和你本人重合。
这是一种彻底的,WST式舞台监听的风格。就我听过的ES3亦有着强烈的此种表征,不过ES3的特性更加激进,也导致了一些业内朋友的贬谪。
WST经典风格最大的特征是人声强烈前凸和着力渲染,尽可能使人声贴近聆听者——或者应该叫做表演者。我甚至评价UM2的歌手结像是和本人重合的。WST也许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帮助歌手进入状态。而高频部分的暗化处理我认为更像是一种强弱对比:用于凸显人声的明确度。两端的不加笔墨,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开发um系列时无线接收器和录音回放工具的频响较窄,调音师觉得如果多加增益反倒会有副作用吧。但这样的调整,会使得在聆听回放的时候声音偏闷,声场放不开(个人以为声场是由结像界定的,结像都不见了谈什么声场)。
可以说WST趋向专业范围的调音也让它在民用市场毁誉参半:不少朋友非常喜欢它细腻丰满的人声(这意味着流行乐的表现得到了保证),而不少朋友非常不喜欢它过于拥挤的声场和加料较多的中频。“有素质没听感”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没有错误的。专业范畴的厂商总多多少少有点这种德性。
Westone3的发表,以及其后ES3X与UM3X的发表,标志着WESTONE的转型:人声依然是着力渲染的部分,毕竟这几乎是WST的标志。而两端的调整回升,使整体能量分布由“橄榄球形”趋向平衡。W3的调整也许尚显青涩——一个巨人的转向总是要一点时间的——而um3x个人觉得已相当有水准。
WST的经典风格:人声丰满,紧收声场
ⅢEtymotic音特美
一个显得十分理性的厂商,或者说它的调整思路是纯数据化的。
作为一个听力研究的机构,ETY看待耳塞的角度与别的厂商——无论是消费电子还是专业舞返厂商——都有不同。在ETY的视角,ER4是一个“器械”,是一个类似听诊器或者心电图之类的东西。它的作用并不是诠释,而是回放
在ER4的包装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GRAPH,上面有一条与ER4S的曲线几乎重合的虚线(仔细看)。
根据ETY自身的说明,这是一个“理想耳塞曲线”,它基本吻合一定距离以外全频平直的监听箱,到达人耳后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中,高频的衰减十分严重,各个频段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而把它们在FRG上表示出来,就是这条“理想曲线”。ETY认为最好的耳塞就应该是这样:听起来和标准监听箱没什么不同。它应该完全反映前端给出的信息。耳塞只是录音染色、音源染色、放大器染色以及线材染色的载体,而不是新染色的添加者。由此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什么ER4B有着亮到过分的高频泛音:它的设计考虑了人头录音的高频衰减,所以就不在耳塞上进行衰减了。反过来说,我们一般耳塞下的人头录音,高频是过暗的。
ETY的典型风格:FRG纯平?不,不是,是听觉纯平
还有很多,Sennhaiser的平和浓郁,SHURE E系的热情趋向,ATH的妖艳渲染……等等等等。这些厂商,无论你喜欢与否,他具有一个成型的调音艺术体系,所有的产品都按着这个底线作多多少少的调谐然后发布。这个体系本身也在自我完善和变革。调音的技术,并不是很难的东西,但是“为何调成这样”,却是最难以回答的问题。
音响业界的种种案例(线材、电源、jitter……),体现一点:在这个范畴感性是盖过理性的,在厂商方面,艺术和技术是需要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艺术观念要更加重要——的。而具备技术与艺术双重素养的调音师,以及有醒悟需要建立自己风格体系的厂商,在国内实在太少。绝大部分厂家做做OEM,做做ODM,没事做做假货,流点工包,日子就这么过下去了。
我们中绝大多数缺少精神,我们大体缺少一种看到眼前的钱以外东西的觉悟。而没有精神没有灵魂,我们永远都超不过我们的宿敌们。这种信仰根基上的东西,在每一个业界,都是那样重要。没有一个自己的基础,什么都是空中楼阁。做成什么样,为什么做成这样,不断的试探,不断的调整,才能出来一个自己的体系。光是一味迎合OEM单子,做外观至上的产品,在试图转向自我体系建立的时候就容易碰壁。这一点反而是很多国产小厂比大厂做得更好许多。老实说,这也是我不太喜欢国产仿制的原因之一。
四年,这只是一些复杂的小小思绪,它们存在于我的生命里面,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变成将要被未来赋予意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