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由于拿到的是第一批样机,且随后还要巡回给其他烧友试听评测,因此播放时间并未超过官方说明中提到的OS CON和POSCAP电容器达到稳定状态所需要的100小时,不排除完全煲机后声音出现变化的可能。
1.当浮冰暗涌
为什么称“ZX2”为黑冰?这最初是源于我第一次拿到它时的真实手感——冰冷的金属质地,让你觉得手心的热量根本不足以提升它的温度,宛若手里握着的是一块纯黑的冰块。ZX2的背部沿用了ZX1的纹理设计,机身重量有所增加,再加上主色调的改变,整体质感和握持感相对于ZX1都有些许提升。就外观来说,个人最喜欢的是侧面的按钮设计,由ZX1的凸起式改为了凹陷式,圆形按键与弧状边框的搭配在视觉体验上更为协调、舒适。
但对于ZX2的潜在用户来说,外观终究是浮云,声音如何才是关键。与前作ZX1相比,ZX2在素质上的提升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显著,反而是在乐感上花了更多心思。如果说ZX1的整体风格依然可以用“素质流”来概括的话,把这三个字放到ZX2身上似乎就有些牵强了。在从ZX1到ZX2的改变中你能感觉到,在经过了市场的检验,接收了用户的反馈之后,索尼的调音理念是有着潜移默化的改变的。注重素质、突出细节的声音风格虽说也是一种特色,但这样的声音是否同时舒服、耐听,确实是需要思考的。如同一件衣服,在吸引眼球的同时,你不能让穿衣服的人冻死在寒风里。相比于ZX1,ZX2的细节不在乎凌厉,而更在乎有序;不苛求速度,而重在律动。如果说素质和乐感的关系如同人和影子,ZX2显然做出了一个更好的影子,这样的人动起来才鲜活。
提到乐感,就不得不扯上手里这台C4,因为当初购买时最看重的就是乐感“满满哒”。C4和ZX2在对乐感的刻画上显然风格迥异。相比之下,C4的声音更暖,更活泼,而ZX2的声音依然偏冷,相对严肃。就声场而言,C4的横向扩展更好,ZX2的纵向延伸则略胜一筹。就三频而言,ZX2的高频相对C4偏暗一些,也更稳定,低频下潜更深。回到整体风格上,虽然都有着不错的乐感,但C4渲染出的感觉更张扬,ZX2则比较内敛,如果说C4的乐感是一种跃动,那么ZX2则更像是浮动。在ZX2的声音里,时刻能感觉到调音师的严谨,应止之处决不多进一步,这样塑造出来的声音形象举止之间都传达出一种分寸感,它告诉你:音乐的感动不该是钱塘江的潮水,而应该是北冰洋的浮冰,在肆无忌惮的奔涌之前,止于暗涌。
(说到这里要扯几句题外话。类似于上面几句评述,在过往的评测中我也经常会加入一些意向性的东西,用来描绘声音的风格和特点。这样的语言喜欢的人会觉得形象生动,不喜欢的人则会觉得有些天马行空。在我看来,听感本就是非常主观的东西,对于个人的听感来说,真实性要高于代表性。因此,通过意向性的描述帮助读者理解笔者的听音感受,是有其价值和意义的。而且,就评测的深度而言,我也不希望我对声音的理解只停留在对三频的分析上,这样的细节建构出的是怎样的整体,这样的整体表现出的是怎样的风格,这样的风格传达出的又是什么样的理念,我希望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让看评测的人收获更多的东西。当然,喜恶本天然,赘述这些只为了申明初衷。)
2.当玄铁破空
PHA-3早在去年就已上市,这里就不作详评了,只简单说说感受。
就用途来说,我是不推荐把PHA-3与ZX2捆绑的。首先,ZX2定位于便携播放器,其本身重量已不算轻,如果再绑上一个PHA-3,放口袋里恐怕吃不消,因此这种捆绑无疑是对便携性的削弱。其次,ZX2向PHA-3输出的是数字信号,而DAC(即数模转换)和功率放大都交给PHA-3处理,这实际上是跳过了ZX2最有价值、最具特色的部分,让一款品牌旗舰播放器只扮演转盘的角色,实在是过于奢侈和任性了……
那么推荐的用法是什么?答曰:PC-HiFi。且不提平衡口输出,就普通口而言,PHA-3相对于板载声卡的提升都是一耳朵的,且足以碾压我手头的几块千元内外置声卡。事实上,即使是千元内级别的声卡,其所带来的素质提升都是非常明显的,但与PHA-3相比,声音还是单薄了许多。PHA-3最让我满意的地方就在于,它在丰富了细节的同时,还提升了声音的厚度,这样的声音不是飘散在风中的碎玻璃,而是按招式舞动的玄铁剑,有分量,有动态。当然用挑剔的口吻来说,做到这些也是分内之事,毕竟你PHA-3要对得起自己的身价。
纵观ZX2和PHA-3,我认为它们体现出的SONY在调音理念上的变化比产品本身的价值对于SONY音频产品的发展来说更有意义。不执迷于声音素质,注重乐感的调和,这样的声音或许少了些第一耳朵的惊艳,但却能带来更长久的悦耳耐听。别忘了,ZX2依然属于Walkman家族,而当初大多数人爱上Walkman并不只因为素质,熟悉的味道或许再难寻回,但新的风格可以慢慢塑造。我只是希望这新的风格里不只有声音(sound),而是有更加饱满的音乐(music)。